经济日报:“关税讹诈”拦不住中国制造升级
连日来,美 *** 频繁乱挥关税大棒向各国施压,中国出口美国的个别商品累计征收各种名目的关税甚至已达到245%,关税数字游戏已沦为笑话。面对“关税讹诈”,中国立场鲜明,态度始终如一:关税战、贸易战没有赢家,中方不愿打,但也绝不怕打。

外部冲击对中国企业可能造成一定压力,我们对此已经作出了预估与准备。可以肯定的是,“关税讹诈”拦不住中国制造的前进步伐,“压力测试”反而会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突围。
从历史经验看,外部压力会倒逼中国自主创新提速。
自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,中国高科技产业承受了巨大压力。美国忌惮中国科技进步,频繁打压中国科技企业,清晰勾勒出“遏制中国产业升级”的战略意图。但是,哪里有封锁,哪里就有突围。过去几年,美国对中国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关税壁垒与技术封锁,反而推动相关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加速。2024年10月,华为正式发布“原生鸿蒙”,国产移动操作系统实现自主可控。今年1月,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横空出世,火遍全球。据海关总署数据,2024年,芯片成为中国之一大出口商品,出口金额达1595亿美元。今年3月,上海国际半导体展览会期间,新凯来携30余款半导体设备参展,引起业内轰动。
从经济逻辑看,中国有定力有能力应对各种极限施压。
稳定的政治制度、完整的产业链体系、丰富的人才储备、庞大的国内市场,都是中国经济的底气所在。中国有制造优势,拥有41个工业大类、207个中类、666个小类构成的完整产业链。中国有人才优势,拥有世界上规模更大的工程师队伍。中国有市场优势,14亿多人口的消费升级创造了全球更大单一市场。中国有制度优势,每次面对外部重大挑战时都可以高效调动各种资源。
早在2020年,中国就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。2023年,中国进一步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,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。2025年《 *** 工作报告》强调,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。稳定持续而有远见的中国经济政策,与朝令夕改、反复无常的美国关税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,不同企业应对关税压力的方式与能力或许有差异,但在前几年的实践中,已有不少举措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。比如,分散供应链、加强自主品牌、增加研发投入、积极开发新兴市场与国内市场等。目前,我们已与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贸易伙伴,对非美国家出口占比持续提升,多元化市场格局正在形成。
真正的产业升级,是在开放竞争中闯出来的。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创新,从成本竞争到技术引领,中国制造不断开辟新赛道。新动能不断成长,推动制造业升级,增强了中国经济的协调性和稳定性。2024年,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商业模式的“三新”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18%左右。
“关税讹诈”无法改变中国制造向高价值环节跃迁的势头,对中国而言,当“低价内卷”的时代落幕,“品牌出海”的故事才刚刚开始。美国 *** 不顾本国国内和国际社会普遍反对,四处挥舞“关税讹诈”大棒,暴露色厉内荏本质,只会失道寡助。中国挺身而出反抗关税霸凌,守护全球贸易秩序,与众多国家和组织共同应对挑战,破局之路正在脚下。